他说的客观但简要,赵高便自己偷空就为胡亥描补一下:“胡亥公子大事上颇有决断,发现宫里藏有不轨之心的寺人,并不冲动。”
始皇帝听着眉头就紧蹙起来:往小里说,这是欲加害皇室血脉,往大里说,这是要截断大秦祥瑞之相。
而听到赵高说胡亥宫里藏有不轨寺人,始皇帝不免望向姜乐:果然是仙缘庇护,难怪她见了胡亥就心里不舒坦,正应在祸事隐患上,可见……
姜乐感受到始皇帝的目光:?
扶苏对手足有一种出于礼义的爱护责任,此时见陛下动怒,不愿君父迁怒怀疑众弟妹,就禀于始皇帝:这寺人显然是要挑拨皇家天伦亲情,他相信兄弟姐妹中,绝不会有丧心病狂,连血亲都想加害之人。
九野闻言无语。
赵高微微目移。
扶苏提出他心中的嫌疑人:“此事便如去岁高渐离之祸,必是六国余孽所为。”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装成乐师刺杀始皇帝时,想用的法子也是‘将铅灌入筑(乐器)’中,以此重物砸向始皇帝。还好未至殿前,便有九野公主发现异样,刺杀举动未遂。
原本类似乐师、画师、园艺师等艺术性比较强的工作,不是老秦人的强项,有不少都是六国旧人来咸阳异地就业。因高渐离刺杀事件,通通失业不说,还都没入官府成为了隶臣妾。
——作为父亲,心理上确实不太愿意把子女相残的可能性放在头等。
六国余孽见不得大秦好的解释也合理。
“此事祸首是要细查。”九野建言:“然当务之急,臣以为是多加防范。”
始皇帝颔首,赞同这个观点。
他这里自会赐下卫尉军中佼佼者,护卫姜乐的宫殿与出行时的车马,又让九野回去立即选几个可靠的短兵女吏,在殿内贴身护卫,昼夜轮值不得脱空。
见始皇帝对险些成为受害人的公主做出了保护性安排,赵高就试着婉转提出——那检举有功的胡亥公子,能否得到陛下圣恩眷顾,许他跟随祭祖呢?
只见陛下这次都没怎么沉吟犹豫,直接就道:“胡亥……”
赵高饱含期待。
“赐居望夷宫。”
赵高:啊?!
在反应过来望夷宫在哪儿后,赵高简直是不可置信:这所宫殿不在狭义的咸阳宫,甚至也不在广义的咸阳宫,他在离咸阳宫几十里外的泾水北岸高地上——假如胡亥今天现在就出发,当日都不一定能到望夷宫!
这是赐居?这是流放吧!
赵高此时自然不知道,另外时间线上的自己,就因望夷宫偏远,把秦二世胡亥弄过去隔离朝臣,最后还把胡亥逼死在那里。
此时,他只是如坠云雾,眼前一黑:陛下这是怎么了?这不明明知道胡亥公子是被人当刀用了,在此事上没有错,还有首告的功劳。
“陛下……”
始皇帝抬手,直接截断了这个话题,这便是君心已定不得再议。
赵高只能用忧心忡忡的目光望着始皇帝,努力用面部表情向皇帝传达未尽之语:您不但不带胡亥公子祭祖,还在出发前把他发落到偏远的行宫,岂不是昭告天下其不得帝心?您也不怕有人瞧不起甚至苛待幼子吗?
大约是他的表情太愁苦生动,始皇帝还真读懂了。
于是补了一句:别短了胡亥吃喝。
但并没有收回成命——咸阳城北阪宫殿群那么多空着的地方,他为什么偏挑了很远的望夷宫将胡亥送去,那自是有考量的。
望夷宫的名字,便是一桩典故:其建在泾水北岸的高地上,地势险要可眺望北夷方向,故有此名。在风水上也建成了一个监视北夷的瞭望台形制。
始皇帝:事已至此,叫他去瘟匈奴去。
*
圣旨降下,只给了胡亥一夜收拾行李的时间。
次日,赵高怀着满腔的郁闷和不解,到底还是去送了公子胡亥。
——一来,投资多年沉没成本在这儿摆着,还是要哄好胡亥;二来,陛下知道他送行后,就不会觉得他薄情势利,到底是公子,陛下可以嫌弃,他们做臣子的不行。
但……到底为什么啊!赵高昨晚绞尽脑汁,简直要把头发想秃也不明白。
而赵高亲来送行,果然把个胡亥感动到不行,承诺若他来日有一分富贵,绝不与先生分你我,我的就是先生的!
赵高心已灰了大半:随缘吧。
对来日不甚乐观地敷衍点头。
*
‘彻查意图刺杀仙童案’的任务,始皇帝没有交给昨日来回禀此事的三人,而是交给了九卿之一的卫尉蒙毅。
这原也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
卫尉军负责宿卫皇城,在这皇城里发生的安全隐患事件,都归于卫尉管。
蒙毅入内后,始皇帝令其免礼。
始皇帝很信重蒙家兄弟:此时蒙恬还没有去镇北为将,而是担着内史官职(相当于咸阳及近畿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蒙毅则常年守卫陛下身侧,兄弟二人可谓是“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蒙毅面色凝重接下这个任务,准备去厘清咸阳宫的不法分子。
但他今日面圣,还有旁的事要回禀陛下。
便是他本职工作之二:皇帝出行时,卫尉军和中尉军要协同,一并完成清道警卫,扈从在侧的工作。
始皇帝一统六国后首次巡狩,自是声势浩大。
那么清道的标准,还得请陛下亲定:清道到多少里为标准呢?什么级别的官员才配跪迎面见陛下呢?
然而,始皇帝道:“朕巡狩天下,允百姓黔首道旁观瞻。”
蒙毅有些讶然。
当然,这个‘允许道旁观瞻’也不是让陛下像迪士尼花车一样,他的马车在驰道上行驶着,能让黔首穿插过来近距离观看并亲密互动。
这种‘观瞻’肯定是要在咸阳护卫军和当地军伍层层保护之后的。
但……这也有风险。
在蒙毅看来:此次西巡也罢了,陛下走过的是老秦人故地,属于漫山遍野都是人民群众。
但明年陛下东巡,一路去山东六国从前的地盘——打生打死多年,那的百姓不知多少亲人死在与秦军的作战下,岂有不恨之理。
但蒙毅震惊后,并没有劝谏陛下三思。
而是沉声领命。
陛下都做了决定,臣子的职责就是接旨并拼命为之。
况且他也明白陛下的心思,明年东巡就是威慑六国遗旧,让他们明白这天下不再有什么齐楚燕韩赵魏,只有大秦帝国!
确实,对始皇帝来说,出巡便如巨龙遨游过他的疆土,镇住这初平的天下。自然是越多人看到其威势越好,隐匿踪迹隔绝黔首就失去了大半意义。
若是怕可能有的风险,一辈子躲在咸阳深宫中不出去就是了。
始皇帝还低头问坐在身侧的女儿:“怕不怕?”
姜乐也明白始皇帝心意,便摇头:“不怕。”
就像史册上老刘家人免疫鸿门宴一样,老秦人也免疫刺杀,光始皇帝自己就撑起小半本刺客列传呢,何况她知道的刺杀事件,姐姐也知道,必会有所准备。
始皇帝闻言,赞许地拍了拍女儿的发顶。
这孩子看起来确实没有半分惧色,说起来,她唯一露出些过不安恐色的时候,还真是胡亥。
没事,以后那就是匈奴该害怕的事儿了。
蒙毅整理过思绪,就接着陛下问公主的话道:“想来六国黔首见陛下天威,见我大秦车马仪仗军容浩大,必会敬畏臣服。”该怕的是心中有鬼的六国遗旧才是。
他是觉得肩上担子格外重,但没有宣之于口,也不以此邀功——护卫工作难度极大,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自然该他们克服。
蒙毅这种态度,便是始皇帝欣赏的:不推诿不抱怨,尽力去干。
而且始皇帝也不亏待这种人:只要你尽心忠心,哪怕不成,甚至造成巨大损失,也不会推下属出去背不该背的锅。
就像第一次伐楚之时,李信兵败大军覆灭,始皇帝也没说把他逮回来宰了给臣民一个交代,而是自己整理好情绪去请王老将军出山。
李信也只是按照军法得了败将的处置,不但命保住了,在之后灭燕齐的战事中还能继续参与战事,戴罪立功,如今还在北地为将守边。
不像有的领导,责任苦劳不担,功绩荣耀要抢。
*
蒙毅告退后,始皇帝便要检查姜乐的功课。
让她将秦昭襄王的功绩背一背他听。
这可就长了,昭襄王在位56年,他一个人占的竹简卷数顶好几个秦王。
但姜乐背起他的功绩来,倒没有太头疼:毕竟语文书上学了不少,诸如完璧归赵啊,鸡鸣狗盗,纸上谈兵……是许多成语都跟他有关系的‘战国大反派’。
背到秦昭襄王晚年灭周迁九鼎的时候,姜乐都口干了。
好在始皇帝颔首,表示考核通过。
姜乐先捧着杯盏吨吨喝了一杯太和汤,又好奇问起她在竹卷里看到的一个关于昭襄王的故事。
据说赵主父(赵武灵王)曾让人在播吾山雕刻了一个好大的脚印(广三尺,长五尺),又在上面刻字说:我赵主父曾到此游历。
秦昭襄王听说了这事,十分不甘人后,让人上华山去,摆了个超级大的棋盘局,棋子都有八尺大,也在旁边石头上刻字:我在这儿跟天神下过棋!
比起来,赵武灵王到此一游显得黯然失色了。
始皇帝点头,往前几百年前的秦王事迹或有遗失模糊,但近几代秦王的生平记载还是很全的。
又问姜乐从这个故事里看出了什么。
姜乐道:“老祖宗不服输?”
始皇帝心道确实如此,但口中说的话却很吉利:“我大秦素有仙缘。”
而且……始皇帝在曾祖父的名讳上轻点了点。
秦昭襄王:嬴稷。
这会子还没有什么王/皇帝的名字,民间要避讳的规矩,不然秦昭王的名字,天下人可每日都离不开,必须得念叨。
稷——小米,此时在北地可是五谷之首。
故而社稷一词里,直接用稷代表‘谷神’。
始皇帝已经在寄予厚望:曾祖这样的名讳功绩,这般能跟神仙下棋的神通,如今又已龙驭登天必有仙脉,必不会叫朕失望的。
他的手在案上舆图帛书上落下。
西巡第一站:芷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