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 14 章

    【大臣们被晏缪帝的残酷手段吓住了,大家都以为这位新皇是位扮猪吃老虎的主儿,真正的性格和先帝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笑死,晏高祖风评被害。


    再加上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此消彼长,继位的新君拿丞相开刀的先例不在少数,于是除了几个头铁的御史和老臣,没人继续死磕荀谢两位前丞相的事了。


    与其和新皇硬杠,不如朝着升官使使劲儿。


    官场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今朝堂平白多了两个最大的萝卜坑,想升官的人闻着味儿就来了。】


    众臣表情都不太好,如果没有天幕,这满打满算就是八年后的事,区区八年,除了少数告老还乡或者被罢官的,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还在朝堂中活跃,无非是调任地方和留在中央的区别罢了。


    假设两个丞相之位被空出来……不敢想啊不敢想,话说谁不喜欢升官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是他们身处天幕的故事当中,谁敢断言自己会不受诱惑呢?哪怕真的不受诱惑,大多数也会选择明哲保身。


    承安帝叹气,区区两个丞相之位,竟然能引得满朝臣工动心,权势可真是个好东西。


    可他又不能说他们做的不对,人活在世,哪能没有一些追求的东西呢?如果真有这样的完人,承安帝反倒要敬而远之,不敢用他了。


    【官位高的自然是奔着丞相之位去的,官位低些也不要紧,等上官升职加薪后,就会有新的萝卜坑出现了。


    一时间朝中暗流涌动、波涛汹涌,缪帝对此现象非常满意,顺势提拔了为他出谋划策的三个狐朋狗友。


    这三个人分别名为薛同方、何敏才、解远,都是缪帝的大舅子。


    没人将缪帝对他们三人的提拔当回事,从龙之功带来的丰厚回报嘛,他们都懂。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三人和大太监邓奉后来被称之为四寇;他们更不知道的是,荀谢二相的事只是一个开始。


    四寇齐全,文武百官的噩梦到来了。】


    众臣心中一凛,是了,天幕说过晏缪帝会杀文武大臣,让他尝到诬构臣子罪名的甜头后,他还会收手吗?


    天幕中的他们一个个都是被升官发财迷了眼睛,他们本该为荀谢二相的遭遇而感到兔死狐悲的——也许是有的吧?但终究比不过眼前的利益。


    “去查薛同方、何敏才、解远。”承安帝吩咐道。


    四寇之一已先行遣人捉拿,但这后三寇颇有些棘手。十九还未开府,也未被赐婚,按规矩身边只有两个通人事的宫女。


    如果这三人是正妃侧妃的兄弟还好,起码身份低不到哪儿去,如果是侍妾的兄弟那真是要大海捞针了。


    朝中仅有的薛姓、何姓或解姓的大臣都被平等地怀疑着。


    好在朝中这三个姓氏的只有五个人,都不用盘问,五人恨不得把家里老鼠叫什么都供出来自证清白。


    殷辛觉得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兴师动众,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晏缪帝的错。


    如果晏缪帝像他饭票皇帝爹一样英明,四寇进再多谗言都没用,反而会因进谗言受到严惩。


    一个厉害皇帝能给王朝续命二百年,一个垃圾皇帝几年就能让王朝二世而亡,这是人治难以避免的缺陷。


    【荀谢二相之后,最先遭受迫害的就是那几个坚持上疏、试图还二相清白的头铁勇士。


    朝中没人把他们的上疏当回事,二相遭遇很惨,但空出来的官位更香,皇帝亲自下的手,区区几个御史和老臣,还想让皇帝自打脸不成?


    但缪帝心虚啊,就想让这几个刺头闭嘴,四寇当中军伍出身的薛同方主动请缨。


    当时的军队可不是什么干净地方,老百姓都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尤其是军队底层,混迹着三教九流,薛同方就是脓包中的脓包。


    薛同方第一次为晏缪帝办差,自然要办得尽善尽美。


    让一个人闭嘴的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杀了这个人。


    我们无法理解疯子的思维,薛同方都不带犹豫地连夜派人将几位大臣杀害,尸体就扔在路旁。】


    “疯子,果然是疯子!只有痴狂之人能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恶事!”


    “他是不把人命当命吗?这天下好不容易才太平起来啊!”


    “无忠无义不耻之徒!”


    “狗娘养的东西,烂心肝,&#&^?!”


    ……


    薛同方所作所为实在惹众怒,大臣们纷纷破口大骂,把由于避讳没骂成的晏缪帝那份也骂了进去。


    文人骂得斯文,武人就没那么讲究了,怎么骂得难听怎么来。难听到周克礼实在听不下去,才终止了这场单方面的骂战。


    “骂个人怎么了?不让骂也行,待薛同方被找出来,老夫要手刃他!”周范多恨不得现在就抄着家伙把这种残害朝中大臣的奸佞给灭掉。


    “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可消停点儿吧,让老夫来!老夫给你表演个千刀万剐。”杨执慢了一步,生怕承安帝选了别人。他一想到儿子可能殒命在薛同方手中,心里就刺挠得要命。


    “你才一边儿去,薛同方的人头是老夫的!”周范多毫不相让。


    “四寇四寇,四个人呢,把薛同方给老夫,你去抢其他三个。”


    “你怎么不去抢其他三个?”周范多问。


    杨执被噎住了,他总不能说他怀疑儿子未来会被薛同方杀掉吧?天幕说的也不具体,他只是怀疑而已。


    万一他那个天真刚直的儿子好好活着——不行不行,那岂不是说明他儿子投了晏缪帝?那更不行了!晏缪帝那种人,哪里值得效忠?


    杨执可不会把他的猜测说出来,事情还没发生,说出来岂不是咒自己儿子?


    “嘿嘿嘿,说不上来了吧?乖乖去抢其他三个的人头吧!”周范多挤眉弄眼地拍了拍杨执的肩膀。


    杨执顺手给了周范多狠狠一拳头。


    周范多一时不查被打了个结实,他可不惯杨执这臭毛病,立刻还了回去。


    杨执也怒了。


    眼看两人要打起来,心累的周克礼赶紧拦架。


    “住手!人还没抓上来你们就瓜分起来了?”


    “等人抓过来再抢就迟了!”周范多理直气壮。


    周克礼一句绝杀:“迟什么迟?你们可曾把陛下放在眼中?”


    周范多和杨执闻言一凛,连忙向承安帝请罪。


    承安帝当然不会惩处他们,如果可以,承安帝更想亲手将四寇处斩。


    但想到这样做后可能会收到的劝谏的奏折,承安帝无奈地打消了这一念头。


    【这下朝中真的炸了,对于荀谢二相的遭遇,大臣们还能安慰自己那是新帝要从丞相手里夺权,但这几位诤臣的死让他们再也不能欺骗自己。


    很显然,新帝是个暴君。


    但暴君又如何?哪里有压榨,哪里就有反抗。


    本来荀谢二相的事在大部分朝臣心里已经过去了,毕竟皇帝都为二相找好了罪名并做出了处罚。


    哪怕只是为了保证皇权的威严,在官场混了那么多年的老油子们也不会要求皇帝朝令夕改。


    但几位诤臣不一样,他们因履行了自己劝谏的职责而死,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朝臣们终于感到了兔死狐悲,他们害怕了。


    如果有一天他们像几位诤臣一般得罪了皇帝,是不是也会在回家路上莫名被砍一刀失了性命?于是乎晏缪帝又收到了飞雪一般的弹劾奏章。】


    殷辛再次感慨人性之复杂,无论哪个时空,无论古今,这世间最难读透的就是人心。


    只看行为,先前视诤臣奏疏而不见的是他们,诤臣受害之后,诤臣发声的也是他们,何其矛盾。


    承安帝闭上眼睛,接下来受害的应该是这些上弹劾奏章的爱卿了吧?


    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谏臣,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朝中若没有敢直言上谏的人,这个王朝离灭亡就不远了。


    也怪不得晏缪帝两年就把大晏江山毁于一旦,身边没有一个能在他做出错误决定时进行劝说的臣子,大晏不灭亡才怪。


    承安帝再一次庆幸,还好有成祖力挽狂澜。只是想来想去,承安帝终究猜不到成祖到底是他的哪个儿子。


    不会是有殷姓之人冒充吧?承安帝突然想道。


    想当年承安帝有个打着前朝宗室贤王名号招兵买马的老对手,不知多少人才为着正统二字投奔了那老东西。


    左相周克礼最开始想去的也是老东西那里,要不是走岔了道,误入他的营地,这一大才就要跑老对到那里去了。


    承安帝深知正统二字的重要性。若是前朝也姓殷,承安帝觉得他说不定也会冒充一下宗室王爷之类的,反正天下大乱也没人查。冒个名而已,又没改姓,能当上皇帝那岂不是发了?


    承安帝越想越有道理,吓得赶紧把这个猜想赶出脑海。


    不不不,不可能,有本事重整河山的人哪里稀罕当他的儿子?就算刚开始冒名获取正统,登上皇位后肯定会认祖归宗,如果是他他就这么干。


    再者,大晏建国时日尚短,有晏缪帝这个前车之鉴在,殷氏正统不过是个靶子,冒充殷氏皇室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承安帝疯狂地寻找佐证,终于安慰好了自己。
图片
新书推荐: 真少爷他求我复合[重生] 被造谣后成了掌印太监的对食 无cp男主表示不约[快穿] 今天也要和富江分手 分不掉啊 仙尊的幻境成真了 前任姑姑对我步步轻诱 神道降女 写手那些事儿 被迫和对头上演奇怪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