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文学 > 古代言情 > 清和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了刑部大牢,孟清和并未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朱棣下了释放兴宁伯的旨意,却没令其官复原职。手里没官印,头上没乌纱,任务没下达,孟清和乐得无事一身轻。领着伯爵的禄米,每日里喝喝茶看看书,偶尔写信给道衍交流一下读书心得。坐累了到街上溜溜弯,何等的悠闲自在。


    如果哪天皇帝想起他,让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孟清和还有几分不适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三个月的牢狱生活,吃得好,睡得好,除了环境差点,偶尔帮沈瑄挑拣一下公文,再不用关心他事,称得上舒服。习惯了这样的日子,突然回到快节奏的生活中去,孟清和当真有几分不情愿。以目前北京行部和行后军都督府的工作节奏,一头扎进去,和打了兴--奋—剂一般的文武拼搏奋斗,难免累个好歹。


    被关一场,吸引了幕后宵小的大部分注意力,为永乐帝奉献一把,让锦衣卫从容布局,查出主谋,顺带做了永乐帝吩咐的私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凭此大功,不求恩赏,只想带薪休假一段时间,应该不为过吧?


    孟清和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被刑部大牢的*生活蚕食了。


    到牢房里去*,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相比孟清和的悠闲,离开刑部大牢的沈瑄却整日里忙得像个陀螺。


    天不亮就起床上班,不过戌时根本不会离开衙门。


    加班是正常,正点下班才是反常。


    一日三餐,大部分时间在衙门里解决,偶尔才能在家中吃一顿。


    据说衙门里的工作餐标准是洪武帝定下的,饭菜精确到两,味道也着实“惊人”,吃过一次,打死孟清和不想再吃第二次。


    分量和味道还比不上刑部大牢的监狱餐,这不是吃饭,是受罪。


    如此看来,即便坐上皇位,也不妨碍出身贫农的朱老先生把朝廷官员视作-阶-级-敌-人。


    可惜六部和行后军都督府的食堂不能承包,否则,孟清和自己做不了,也可以推荐几个人出来,改善一下北京行部的伙食。例如从燕山后卫调入刑部大牢的几个火头军,厨艺就相当不错,煎炒烹炸样样行。做出来的菜,样子有点傻大憨,不够精致,味道却是一等一。


    在刑部大牢期间,孟清和吃的就是其中两人做的监狱餐。


    出狱后十分怀念,干脆把人挖到了自己府里,啃着热腾腾的排骨,人生顿时圆满了。


    兴宁伯挖刑部大牢墙角,狱卒不敢不报,专管此事的院外郎却摆摆手,定远侯差点拆了半个大牢,兴宁伯不过是挖了个墙角,没什么大不了。老抠的郁司徒一直不给刑部补经费,厨子又非编制内人员,少两个还能省工资,挖就挖了。


    人情给了,钱省了,还免得兴宁伯一天到晚的惦记,一举三得。


    没人做饭?


    狱卒顶上。


    不会?


    可以学。


    嫌活累薪水少?


    炒鱿鱼!


    囚犯抱怨伙食不好?


    呔,都坐牢了,还奢望享受,思想问题很严重,必须白菜帮子糙米饭,好好改造!


    能住进刑部大牢的都不简单,最不济也是个候补知县。被逮之前,闻听刑部大牢的伙食很不错,大家都很期待。断头前能多吃几顿好的,做个饱死鬼,也不枉走这一遭。


    不承想,美好希望就是被用来踩碎的。


    希望中的软馒头红烧肉变成了石头一样的硬干粮白菜汤,饼咬不动,汤像刷锅水一样,这能忍吗?坚决不能!


    差别待遇,必须抗-议!


    饿了几顿,发现抗-议无效,只能向现实低头。


    低头的同时,犯官们将散播谣-言的某人骂得狗血淋头。


    牢饭好吃?谁说的,必须掐死!


    骂完了就地取材,捆起稻草,在牢里抽鞋底,钉小人。


    一个两个还好,整座大牢的犯官都在做同样的事,绝对是对刑部大牢工作人员的一种精神折磨。


    犯官都疯了?


    疯了还好,可事实证明,个顶个的头脑清晰,条理分明。


    每日里听着叮叮咣咣,其间夹杂着引经据典之乎者也的骂声,狱卒个个头大如斗,每次巡监都是煎熬。


    人都说读书人的心思你别猜,做了官的更难猜。


    如今看来,此言确实非虚。


    好不容易送走了定远侯和兴宁伯,马上又来这么一群,日子还能过吗?


    想换份工作,无奈户籍定死,平调到其他部门,竞争又太过激烈。仰天长叹,如果不是要赚钱养家,至于要受这份罪吗?


    狱卒一边流泪,一边团起两团棉花塞进耳朵里,深吸一口气,绷紧腮帮,怀着壮士断腕的心情踏上了今日的巡监之路。


    刑部大牢的犯官们钉小人抽鞋底,顶多让孟清和多打几个喷嚏。揉揉鼻子,照样该遛弯遛弯,该吃饭吃饭。


    自己悠闲纨绔,却见沈瑄整日里忙于工作,孟清和觉得总该做点什么。


    翻遍大明律,查找洪武成法,确定不能在衙门里设小厨房,但送饭不受限制,孟清和心中有了底,疏通过关系,每日定点往都督衙门送餐。


    为保证饭菜质量,特地找上调到北平的前大宁杂造局副使,从他手下调-拨-几名工匠,将有保温效果的食盒给折腾了出来。虽然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好歹也算是创新。


    孟清和自己出钱给工匠们发了福利,升官的杂造局副使开始琢磨继续对食盒进行改造,用于军中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孟清和在大宁城市的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大宁都司到下属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习惯了开动脑筋,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思维。走一步看十步,不满足于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大宁的官吏平调或升调入北平,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行部上下。


    潜移默化之下,北京六部工作效率再度提升。连永乐帝都感叹行部官员能力卓绝,勤政爱民,对南京六部愈发不满。


    南京六部天官官员也挺冤,他们敢对着太--祖高皇帝的神位发誓,自己绝对没偷懒!比起往年,论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在稳步提升。
图片
新书推荐: 和老总结婚的日子 我出道了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重生之苏洛的傲娇生活 艳骨 玩狙的都好难搞[电竞] 相爱恨晚 重生贵女嫡妻 影帝的炮灰前夫拒绝营业 锦绣田园之农家娘子 拯救玛丽苏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