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9

    019


    十九世纪的通讯可不比现代社会发达。


    别说手机和网络,连固定电话都是十余年后才问世的,当下的读者想要将感想和意见反馈给作者,唯独寄信一条道路。


    《谋杀指导》刊登在《海滨杂志》上,读者有所反馈,自然是寄给杂志社。


    就是……


    不论怎么想,凯瑟琳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看看这封!”


    安妮美滋滋地拿起其中一封信,朗声阅读起来:“初看《谋杀指导》,可把我吓了一跳!古多尔爵士的经历令人扼腕,他虽然杀了人,但情有可原。希望日后他能有离开新门监狱的一天——哎呀,这和我想的一样!凯茜,古多尔爵士会不会重获自由啊?”


    凯瑟琳忍俊不禁:“这个嘛……”


    还真不好说!


    她不打算把全部故事的大纲定死了,但是美强惨之所以受欢迎,重点在于要够惨。


    古多尔爵士要是离开了新门监狱,他就是个有着悲惨过去的年长富翁——这放现实里,伦敦满大街都是衣冠楚楚的老绅士,也没见哪个能引起路人讨论的。


    抱歉啦,爵士,为了文学特殊性,也为了你的人气和自己的钱包,凯瑟琳觉得他一时半会是要继续蹲大牢。


    “哎呀,怎么还有说不好的。”


    玛格丽特拆开一封信,看了两行,圆润的脸蛋顿时气出了红晕:“这笔记,一看就是个老古董!说什么让杀人犯伸张正义就是哗众取宠,《海滨杂志》也沦落到用这种匪夷所思的东西骗人上当……不读了不读了!什么年代啦,大家喜欢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说着她直接转身,把那封信丢在了壁炉里。


    对的!就是要这个态度。


    有喜欢的,肯定就有讨厌的,连莎士比亚都有人嫌弃老土呢,凯瑟琳对此接受良好。


    她自己也拆阅信件,发现《谋杀指导》的反馈,大致和自己想的差不多。


    杀人犯和侦探合作破案的模式,放在后世已经被写被拍到烂大街的程度。但十九世纪的通俗小说,仍然讲究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就算是情有可原,也往往点到即止,不会深入刻画,或者担任重要角色。


    比如《基督山伯爵》,再比如说《福尔摩斯探案集》都是如此。


    因而古多尔爵士的刻画,完全不出意外地引起了讨论。


    大多数读者都是好奇、惊讶的态度——毕竟是真没怎么见过。


    这正中凯瑟琳下怀。


    好奇,就会去追新一期连载,她就能保证曝光和讨论度,进而有钱拿。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当然了,像玛格丽特拿到的恶评,也有那么几封。


    《海滨杂志》的主编钱伯斯先生很尊重作者,寄给“乔治·贝尔”的信,他拆都没拆,原封不动的转寄到了长河村。因此批判的信件也直接到了凯瑟琳手中。


    大部分和上一封一样,都是什么耸人听闻啦,洗白杀人犯啦,对社会影响大大的坏啦之类的车轱辘话。


    凯瑟琳想也不想,也都丢到了壁炉里。


    只是这信件读着读着,凯瑟琳也读出了几分不对味来。


    安妮和玛格丽特拆累了信,两个人到一旁休息,留着凯瑟琳继续阅读。钱伯斯先生好心的将信件按照从旧到新的顺序梳理整齐,越是往下,寄信的日期就越新。


    有些信件很短,三两句而已,就让凯瑟琳不禁拧起眉头。


    “这是虚拟故事,还是真的探案纪实?”


    “乔治·贝尔确有其人吗?”


    “最新的谋杀案,和他有关系吗?”


    ——最新的谋杀案?


    看到这一封信,凯瑟琳无声地一挑眉梢。


    她看了两眼已经在旁边讨论明日穿着的姐妹,默不作声地将这几封信收了起来。


    幸好没让玛格丽特和安妮看到,否则二人非得被吓坏不可。


    凯瑟琳就知道讨论的信件这么多,一定是有问题的!她干脆不继续拆读者来信了,而是直接往邮包底下扒拉,果然在盒子最下面,翻出了一则主编钱伯斯先生的纸条,和前几日的报纸。


    “尊敬的贝尔女士:


    《谋杀指导》初次连载,受到读者广泛讨论。这对于一名新作者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我将所有寄给你的信件都整理好放在了邮包里。


    以及,虽则此事与连载毫不相干,但不幸的是,案件恰逢《谋杀指导》连载之时发生,类似的事情,难免会引起讨论。我认为你有权知情,于是将当天的报纸也放在其中。但请务必不要因此影响生活。


    向你问安。


    钱伯斯。”


    凯瑟琳读完信件,又拿起了那份报纸。


    是几天前的日报,报纸头条一行大字落入眼帘——


    《午夜血案:杀人者自行写信报警,苏格兰场大为震惊》。


    而报道的内容,越看凯瑟琳越是心惊。


    记者报道口吻公正简洁,写明了是苏格兰场收到了一封来自凶手的信件,提醒警方两天前的某公寓死了人,而至今警察都没有发现。这封信件的目的就是喊警方去收尸。


    ——这和凯瑟琳关于《谋杀指导》的初步构思一模一样!


    尽管记者没将案件和凯瑟琳的小说联系起来,但架不住《海滨杂志》发行量极大。读了杂志的读者,难免会联想到杂志刚开的新连载。


    怪不得会有人直接写信问呢!


    这本来也和凯瑟琳没什么关系。


    充其量就是碰巧而已,死者不幸,但凯瑟琳的《谋杀指导》要先于案件一个多月成书,实在是难以说是有嫌疑。


    但……


    凯瑟琳看到报道最后,呼吸猛然一顿。


    记者用平白简单的文字,清晰写下了受害者的身份。


    “死者名为卡特·哈维尔,是伦敦军械库公司的商业代表。据传他在去世前不久,曾与伊顿航海公司的老板亨利·伊顿发生过矛盾,但早在案发之前,伊顿就因谋杀未遂而被捕入狱。


    笔者得到消息后,前往哈维尔的公寓。尽管警方已经封锁了案发现场,可笔者仍看到,死者倒下的地方,墙壁上写着‘这就是背叛者的下场’一行大字。”


    卡特·哈维尔死了?!


    凯瑟琳轻轻捂住嘴巴,以避免过分震惊的表情惊吓到自己的两位姐妹。


    如果记者报道的是真的……


    那估计就是整个事件的幕后黑手找上门了!


    看伊顿被捕之前惊慌失措的模样,就知道这什么厄瑞波斯爵士势力范围很大。卡特·哈维尔临时变卦、退出生意,他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但凯瑟琳怎么也没想到,哪怕是在伊顿被捕之后,对方依旧会出手。


    胆大包天,也足以可见这位“爵士”深不可测。


    不太妙啊。


    凯瑟琳思绪飞速展开,越想越兴奋。


    这位爵士,八成已经知道了她和克里斯丁在调查此事,也知道了是他们把伊顿送到了监狱之中。


    但只有卡特·哈维尔遇袭,可见爵士没有把他们视为威胁。


    为什么?


    他接下来想做什么?


    克里斯丁知道这件事吗?不管知不知道,凯瑟琳都得去通知他。


    以及,凶手主动提示警察的行径,真的只是碰巧和凯瑟琳的故事设计一样吗?


    她维持着平静姿态,将余下的信件一一拆开、飞快看了一遍。


    大部分都是询问案件和连载关系的,还有些大胆的,更是直接质疑:这一切不会是“乔治·贝尔”设计好的吧?


    凯瑟琳默不作声地将好奇的、追问的,希望“侦探贝尔”能在现实中破案的,甚至是指责《谋杀指导》就是凶手本人所写的所有信件都收到一起,转身哗啦啦倒进了壁炉里。


    这么一烧,吸引了玛格丽特和安妮的注意力。


    “凯茜,怎么了?”玛格丽特关心地问道。


    “没什么。”


    凯瑟琳长舒口气,“出了个案件,凶手主动写信给了警方。嗯,死者和克里斯丁先生还是老相识。”


    “什么?!”


    玛格丽特瞪大眼睛,“那这不和凯茜的故事一模一样?”


    凯瑟琳哭笑不得:“也没有一模一样!”


    安妮则露出忧心忡忡的表情:“这、这会不会对你的连载有影响?”


    当然有影响。


    下一期《海滨杂志》,怕是要因为舆论一刊难求了!


    虽然很对不起哈维尔先生——凯瑟琳在心中默念一声哀悼,但现实中凶手一则信件,可是实打实给她的作品打了“广告”。这下,连平时没有订阅杂志、对通俗小说不感兴趣的,估计也得赶在下一期买来瞧瞧,这《谋杀预告》究竟是怎么回事。


    谁能想到,乔治·贝尔的名声,居然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打了出去!


    但现在这还不是重点。


    凯瑟琳拿着报纸起身:“我得去通知克里斯丁先生。”


    哪怕她也不知道,昨天的克里斯丁先生究竟是怎么了,居然做出在舞会上当场离席的行径来。


    就算不想见自己……这案件终于有了进展,他不见也得见。
图片
新书推荐: 教主卧底后怀崽了 重生六零之美人救英雄 2倍速游戏打了两年穿进游戏里了 打工人被豪门酷哥狠宠了 你们修真界道德太高 被高冷公主反向攻略 魔君大人被小白脸勾搭跑了 [神话]外挂是抽卡模拟器 孤星入怀 倒霉社畜沦为虫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