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第一次联络

    梁思宇心情复杂地盯着那个邮件标题,“semg-basedmudrive–earlydiscussion”(基于表层肌电信号的运动单元驱动-初步讨论)。


    原来,她是要找他讨论科研项目。


    他一下泄了气,摔进沙发里,简直不想点开附件。


    这个假期,因为担心她,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dsm-5(精神障碍诊断手册),想初步判断一下她到底怎么了,心思完全没在科研项目上。


    ada怎么突然对表层肌电感兴趣了?难道,仅仅两周,就有什么重大进展?而他错过了?


    应该不会。这种级别的论文,会在他的社交媒体里刷屏的。


    “叮铃”,电脑和手机同步响了,是ada打来的视频。


    接通后,他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孩——她有点黑眼圈,但眼睛亮得像探照灯,语速飞快。


    “ned,你收到我的邮件了吧?你打开文档,我迅速跟你过一遍,你听听有没有可行性。”


    许瑷达非常清楚,这方向绝对有可行性,因为这是她上辈子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她刚做时,是个小众方向,但后来成了主流算法之一,拿到了几次最佳论文奖,为她赢得了早期的职业声誉。


    今生,她打算提前转换路径,并邀请他做合作者(coauthor)。


    梁思宇内心一沉,他太了解她了。


    她嘴上谦虚,但表情却极度自信,眉眼都在说,“我有个天才的想法,你最好跟上我的思路。”


    之前,他一直觉得她这一面很可爱,自信又迷人,但现在,他有点胆战心惊。


    这表现,简直是完美符合dsm-5的“轻躁狂期”。


    休息减少,但精神亢奋,语速显著加快;行动力强,目标导向行为增加;过度自信,提出远超常规的计划。


    jhu是侵入式电极的大本营。手术植入,直达神经深层,运动意图解析明确,信号精度高,延迟小。


    缺点当然也不小:手术复杂、成本高、患者接受度低。


    不过,这也成了他们的壁垒,jhu拥有全美顶尖的神经外科,他们敢做高难度手术、能赢取患者信任,别人不见得。


    ada想做的表面肌电,用的是非侵入式电极,贴在皮肤表面,只依靠浅层肌肉电信号来解读复杂的运动意图。


    信号噪声大、分辨率低,少数学者在做,但效果并不好。


    梁思宇一向认为,在他认识的同龄人中,ada明显是第一梯队的聪明,论智商,他并不及她。


    但神经义肢是跨学科的项目,他怀疑,她还不够理解神经信号的生理限制,才会产生这种设想。


    他打断她:“ada,这几天,你还好吗?有好好休息吗?”


    她不耐烦地一挥手:“我很好,别管这些小事了,专心点,我们先讨论重要问题。”


    他想说,这不是小事,你的精神状态不太对,但说不出口,只是担忧地看着她。


    许瑷达注意到了他的迟疑,他是不是期待,她会跟他明确感情关系。


    她抓抓头发:“ned,我们之间,我还没想清楚,但是,我不会和其他人约会,你也不要,这样可以吗?”


    她真的试着想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觉得,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好好工作。


    甚至她幻想着能不能拖到他转行的时候,反正也就一年多,到时候,见机行事就是了。


    这个承诺,对此刻的梁思宇而言,算是半颗定心丸。


    他一直担心她可能投入别人的怀抱,自己随时会失去她。她这样说,他起码安心了些。


    他深深呼吸:“当然,我只喜欢你一个人,你相信我。”


    他们对视了片刻,她低头喝了口咖啡:“好了,现在可以聊正事了吧?”


    梁思宇努力收摄心神,听她介绍新构想。


    “我知道,你可能觉得非侵入式电极问题不少。但ned,我需要你暂时放下md的骄傲,从全局角度考虑研究策略选择。”


    “非侵入式有两个关键优势,如果拉长到十年来看,它完全可能和侵入式分庭抗礼。”


    这开场让他一怔——这不是普通博士生的角度,而是pi(principal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级别的判断。


    “第一,它可以绕开动物实验,直接收集人体数据。你是md,你知道有多少动物实验的结果,最后根本没法在人身上复制。”


    梁思宇眼前浮现好几个案例,有一个并不出现在教科书里,而是他亲眼目睹的项目,“完美”的动物数据,发了篇很好的论文,但仅此而已,在人体上无法验证,再也无法继续推进下去。


    “第二,算法需要大量数据训练。非侵入式系统每周可以采几十轮,能实现快速验证、快速迭代。”


    他叹了口气,眼神复杂,有欣赏,也有犹豫。这思路很明确,用速度换精度,典型的硅谷敏捷思维。


    她考虑的不是某个技术细节,而是技术路径的战略选择。


    之前他默认jhu的共识就是技术最优路径,但她的理由,也很有诱惑力。


    “有些道理。不过……我们还是得考虑毕业吧?”他笑了笑,把话题拉回技术实现。


    许瑷达毫不意外:“看第三页。我们从典型肌肉和基本动作入手,比如前臂肌群和抓握动作。肌肉结构单一,运动模式清晰,适合用于表面肌电信号采集。”


    她带点微笑,“这块你比我懂,你来列出初期实验的目标肌群和动作,再考虑下一阶段复杂动作的扩展。”


    “可以,这个很快。”他印象中有几篇不错的论文。


    “第四页,目前常见的算法参考,我已经准备好了代码,到时候作基线对比。”她继续往下介绍。


    她居然准备到这一步了?那她假期恐怕没怎么休息。


    他盯着她总结的表格:“这些指标很不理想,你打算怎么解决噪声干扰和运动单位重叠的问题?”


    她神色平静:“我打算跳过传统分解路径,不做精确反演。”


    “对我来说,控制接口才是第一目标,先做muap模板匹配。初步目标很简单,先完成实时控制……”


    梁思宇眯起眼睛,具体技术路线上,也有她的大胆和不拘一格。


    神经义肢的每个动作都需要患者运动神经信号的指挥。


    贴上电极后,仪器能检测到很多信号,就像一位特工在门外偷听情报,你会听到许多人同时在说话。


    问题是,怎么判断这七嘴八舌的声音分别该对应哪个动作。


    目前主流思路是“精确反演”和“分解路径”,就是弄清楚,屋里每个人具体说了什么话,把具体指令都分离出来,再判断哪块肌肉应该做什么动作。


    而ada的方法则非常简单粗暴:表面肌电的信号质量有限,她就放弃听“每个人具体说了什么”,只关注“有没有人说话”、“是谁在说”。


    只要“有个人”反复开口,她就认为这个意图最强,用来驱动义肢完成动作。


    这种方法不追求原理,而强调当前的可用性,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


    作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生,他本该觉得学科尊严受到挑战,但此刻,他有点理解她。


    对于难题,不必一蹴而就,可以先给出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再慢慢改进。


    他冲她点头,说:“稍等,我看看具体方案。”


    他迅速扫过她列出的目标:“完成实时算法控制”,嗯,可行,计算量不算太大,关键在延迟时间能否缩短。


    “缩短时间窗口,结合特征提取和模板匹配,提取15-20个muap。”


    他稍一皱眉,15-20个?她用的是表层肌肉电信号,照他印象,现在的主流算法也就能分解出10来个。


    这个目标,对算法挑战不小啊。


    他抬头,看向摄像头,她勾起一个笑:“ned,加入吗?”


    他也笑了:“whynot?”


    这个路径是典型的硅谷风格,高敏捷、短周期、非常务实,初步验证速度很快,并不占用太多时间。


    许瑷达瞬间开心,她就知道,ned会理解她的。


    在侵入式电极和“还原论”的大本营jhu,他是少见的头脑开放的家伙。


    梁思宇迅速开始规划方案。这研究对硬件要求不高,父亲的康复医院就有几套bagnoli的信号采集系统,他们完全可以先在自己身上采集数据试试。


    甚至乐观点,初步模型跑通的话,他可以去说服导师,除了在jhu附属医院,也在纽约招募志愿者,扩大数据量。


    许瑷达听完,则表示,一旦验证跑通,她去跟导师沟通经费支持。


    “我们工程学院的nih基金项目不限制电极类型,比医学院更适合。”


    倒是“康复医院”这件事,她还没往那方面想过。她原本计划下周去伯克利找一个朋友借用下实验室,在自己身上试一下数据采集。


    现在听他说完,她忽然有点恍惚。上辈子如果他没转行,他们一起做这个项目,数据获取会容易太多。


    他父亲理查德(richard)在纽约经营小型康复医院,可她从来没想到寻求合作和帮助。


    那年他突然转行,去洛杉矶拍戏后,他母亲克劳迪娅还特意从纽约到jhu看望了她两次,说“有什么需要随时联系我们。”


    不过,她素来独立,跟他在一起时,也很少提什么额外要求,更何况面对他父母。


    他明明有很好的天赋,有现成的资源;可这些别人可望不可即的条件,他都能统统抛下。


    也许,是家人给他的底气吧。她记得,有个圣诞节,她下楼时听到,他父亲理查德对他母亲感叹,说希望ned快乐就好。


    她轻轻叹了口气,在挂断视频前问了句:“ned,你真的高兴聊这些吗?”


    他露出温柔而明亮的笑意:“当然,非常开心。”


    能和她并肩站在技术的前沿,挑战既定的框架,探索一条充满可能性的新路——这感觉简直棒极了!


    最重要的是,交流过程中她思维清晰、情绪稳定,起码让他安心了一些,可以继续观察看看,说不定就是单次的噩梦应激,他自己想多了。


    她扯出一个笑,那就好,起码现在,做科研,他是快乐的。


    她不确定,明年这个时候,他是否还会记得这份快乐。


    也许那时,他终于会发现,真正让他快乐的,是镜头,而不是冰冷的实验室。


    而她,应该还能开心地祝福他吧。她告诉自己,上辈子都做到了,再做一次,也没那么难。她不能拦阻他寻找自我的路途。


    许瑷达在1月3号就结束假期,从圣何塞飞往纽约。


    为了这次飞行,她做了心理咨询,熟练各类放松练习,成功逼迫自己登上了飞机。


    但降落时,飞机失事的闪回画面还是让她几乎崩溃。


    梁思宇在肯尼迪机场接到她时,她的脸色惨白得一塌糊涂,随时可能晕过去,和视频里兴奋地谈论新算法的女孩判若两人。


    “又做噩梦了吗?”他心疼地抱住了她。


    “没。”她摇摇头,推开他,在机场椅子上坐了会。


    那就是西雅图那个噩梦的飞机失事场景太恐怖,导致了急性创伤,她今天这么难受,肯定是又应激发作了。


    她缓过来,自己起身,但步伐显然有些虚浮。


    他伸出手臂让她扶:“ada,别这样,我又不会逼你。”


    “ned,不是你的问题。”


    她苦涩地摇摇头,现在的他很好,只是,她经历过未来。


    他开车送她去酒店。纽约堵车得厉害,她脸色一直没恢复,时不时按一下胸口,不知是反胃还是呼吸不畅。


    好不容易到了上西区的酒店,他把车钥匙扔给泊车员,不顾她的反对,直接把她抱起来,送回房间。


    “先休息会。”他轻巧地把她放回床上,“还想喝热巧吗?”


    她眼睫颤了下,点了点头。


    梁思宇穿过几个街区,十分钟就到了家,他匆匆忙忙直奔厨房,去做法式热巧。


    克劳迪娅下楼时,闻到空气里熟悉的香气:“ned?怎么突然想到喝热巧?”


    梁思宇正把热巧倒进一个外带杯,小心地旋上盖子。


    克劳迪娅一愣:“你要出门?”还特意送热巧去。看来,ned今天去机场接的同学,是那个女孩。


    他点点头:“妈妈,我晚饭在外面吃。”


    克劳迪娅提醒他:“ned,顺便去咖啡店再买一杯吧?你们可以分享不同口味。”


    他笑了:“妈妈,不用啦,我自己不喝。”


    他大步流星地走了,没给她再提醒的机会。


    克劳迪娅叹口气,算了,他试一次就知道了,这傻孩子,居然忘记法式热巧必须趁热尽快喝掉。


    梁思宇当然很快就知道自己傻了。他把热巧拿到酒店房间时,才发现巧克力表面结了一层薄膜,整个质地已经变成难看的糊状。


    许瑷达看看他那发青的脸色,看看表面凝固的法式热巧,忍不住笑了。


    他马上起身:“别喝这个了,我去楼下咖啡厅买一杯。”


    他终于反应过来妈妈的意思了,她就不能直说吗?也太委婉了!


    她抬头看着他,安慰道:“没事,我尝一口。”


    她用小勺舀了一口,巧克力味浓郁,可惜已经凉了,不如上辈子她第一次喝到的味道,那时候是圣诞节,他们一起偎依在沙发里。


    她微微垂下头,嘴里有一丝黑巧的苦味,有点像现在的他们,明明曾经是完美搭配,可惜时机不对。


    梁思宇盯着她手中的小勺,唇边的巧克力,心头火热。


    虽然懊恼自己今天又做了件傻事,他却热切地期待着接下来的两周。


    她提前来了纽约,他们一起做自己的“秘密项目”,简直不要太完美。
图片
新书推荐: 教主卧底后怀崽了 重生六零之美人救英雄 2倍速游戏打了两年穿进游戏里了 打工人被豪门酷哥狠宠了 你们修真界道德太高 被高冷公主反向攻略 魔君大人被小白脸勾搭跑了 [神话]外挂是抽卡模拟器 孤星入怀 倒霉社畜沦为虫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