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光身体力行扭转了季锋的一些错误认知后他很自然地就顺应他的本能回到了那个连亲吻都带着顶级掠食动物气质的风格。
这种让她心跳得慌乱期待中又有点害怕,和他对视时还会不自觉害羞的风格有些时候实在让她难以承受。
一只水壶,明明已经灌满了水,他还偏偏就要不停往里面灌知道水面翻涌,看起来与水煮沸时无异。
不过,充满掌控欲的他确实又很迷人。
荒废了几天时间,哪怕山崖最背阴的地方,积雪都化了,两人这才重新开始画岩画。
从此之后除了每隔六七日去风眠山庄一趟两人几乎都留在谷中。
山庄管事的见季锋又跟着肥羊道长来了不由暗暗叫苦,有这一位跟着我们还指望赚韩道长什么钱呢?
还好,季锋懒得去购置各种杂物直接大方地给了他们两锭金子,叫人将日用杂物乃至颜料胶泥等等都买来,管事的这才高兴起来对他也慇勤了些。
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忧。
岩画终于画完时,已经是三月末了。
瑶光和季锋收拾好东西准备出谷了。
离开那天,那两条蛇爬出来了。大蛇捉到了一只大老鼠还是小兔子,也不知在肚子里放了几天了,它的小伙伴也不嫌弃,两个蛇快快乐乐分享食物,趴在石头晶簇上磨蹭,缠绕在一起。
瑶光跟季锋说,“还好咱们要走了,不然,哪天半夜睡到一半,这蛇爬进被窝可会把人吓死。”
季锋仰望着山壁上的岩画,“真应该把这两条蛇也画上去的。”
瑶光依旧不认同,“本来就存在在这谷里的东西,为什么要画上?”
季锋翻白眼,“那你为什么又要在那里画一颗松树?峭壁上本来也有松树啊!”
“唉,你听我的!”
“哼。”
山壁之上,“天上”部分森严瑰丽,宫阙、桂树、云山、神兽或隐或现,云烟诡谲,令人望而生畏,而“人间”部分,四时乐事不一而足,平淡温馨。
岩画快要完成时,季锋每每仰头看去,都有震撼之感,如果不是他亲自参与了制作,见到这隐藏于山谷峭壁上的岩画,一定会以为这是神迹。
岩画画完时,瑶光让他和她一起署名,他有些不愿意,“你要在这个世界留名,我可从没这么想过。”
她坚持,“这是我们两个画的,当然得留名。”
最后,他只得在“韩玄玑”的旁边写下“季玉衡”。
瑶光这才知道,原来季锋的道号叫“玉衡”。和“瑶光”一样,是一颗星星的名字。
岩画完成之后,两人便将山壁上的绳索尽数收了。并不是担心有人会攀援而下,破坏岩画,而是绳索常年挂在山壁上,风吹雨淋,万一出了问题,却有人沿着绳索而下,不是害了人家性命么?
离谷这天,两人早早地背着行囊爬上云台,将悬挂于这一侧山壁上的绳索也收了。
太阳升起之后,谷中云雾翻滚起伏,忽然间再次现出瑰丽的“佛光”。
瑶光和季锋对视一眼,不禁握住对方的手,一起紧张地看向对面山壁上的岩画,他们先是感到震惊,继而相视而笑,十分欣慰。
在“佛光”的映射下,岩壁上的天上宫阙恍如实物,又像海市蜃楼,隐藏于其中的各种神兽也仿佛活过来了,鳞片、利爪、鬃毛、锋利的牙齿全都闪闪发光——瑶光在画神兽时最后加了道工序,在颜料中加了研磨得极细的云母粉,这时看来,这份钱果然没白花。
瑶光紧紧拥抱季锋一下,“我真是太骄傲了。”
季锋微笑,“我也是。”
两人悠然下山,并骑同行,出了宛州,向东南迤逦而去,一路上走走停停,访名川,游胜景,遇到景色优美之地就盘桓数日,一路上陆陆续续又画了些大大小小的岩画。
终于到了泉州时,已经是六月底了。
季锋并没陪着瑶光进泉州城。
她虽然早有了预感,可还是觉得难过。
到了码头,季锋找到一艘宝船,两人上了船上的酒楼,去了一个能看到海景的雅间。
酒菜端上之后,她喝了几杯闷酒,低下头,抓住他衣袖一角,眼泪扑簌扑簌落下来,“你一定要走么?”
季锋倒很平静,他掏出一方手帕给她擦擦泪,“是你说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他指指自己头顶笑,“我自问不比韩国公子差,扬帆远航,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要是你在大周待不下去了,还能来找我。”
瑶光这时终于告诉他,“定寻给你的那个‘可’字,就是说——”
他摇摇头,“我知道。后来想明白了。可我不要他的允许。”皇帝为什么偏偏要让他去追踪韩瑶光?这趟差事,派高立臣,或是其他貌不惊人的密探应该更合适。他到宛州后,自从元宵时就没再向京中送过密报,为什么至今没收到任何诘问?可一路上无论需要什么,一切待遇未变。
就算起初他想不明白,到了这时,半年有余,还想不明白吗?
他再为她擦擦泪,“你那时并没告诉我,也是这么想的,不是么?”
瑶光知道绝无可能动摇季锋的决定,只得忍住悲伤问他,“那你要去哪里呢?没准,你还得我去救你呢。你总得告诉我一个大概的方向。”
季锋从怀中取出一份海图,指着南洋中一片群岛,“韩国公子曾随船队来过这里,古力曼丹岛,岛上聚集海盗,他几次试图清缴都未成功,我去试试。实在不行,我也会保全自己。你放心吧。”
瑶光点了点头,取出速写本,快速画了几笔,把海图上的标注小岛和航路一一记下。唉,这种海图可不是想要,到书铺子里走一遭就要来的。连这都准备好了,想来,他早就深思熟虑。
季锋为她理理鬓发,“你呢?你到泉州后有什么打算?”
瑶光吸吸鼻子,“孟萱信中说泉州富庶繁华,文昌兴盛,我打算进城之后找郡公讨个院子,开个画院,依旧收徒,再为道观佛寺画些壁画,大约,也能糊口了。”
季锋笑道,“嗯。实在不行,你还能画些‘暖雪图’换钱呢。”
瑶光破涕而笑,“泉州四季如春,哪有雪可暖?”
是夜两人同宿,自然缠绵无限。
翌日清晨,季锋登船。
这时天光尚且未明,蒙昧灰白。
瑶光牵着马缰站在码头上,遥遥见他在甲板上挥了挥手。
泉州宝船有四五层楼高,在这样的庞然大物之上,每个人都看起来很渺小。
宝船驶出海港后,渐渐在海平面上越来越小。瑶光心中怅然。她站在一棵柳树下,虽然和风日丽,仍觉得身上凉凉的。
她没再遥望,转身上马,向着泉州城门而去。
你有你的雄心,我也有我的。
你会为你的野心冒险、努力,挣扎受苦而不改初衷,我也一样。这一点,不会因为我的性别而有不同。
瑶光骑马入城时,一轮旭日正缓缓升起,越升越高,金色的阳光从城门洞中穿出,将她笼罩在其中,她微微眯眼,已经能听到城中繁华街市的喧哗之声,她面露微笑,在心中说:新地图,我来了!
(全文完)
后记
大周自韩瑶光起,始有女子入画院,做画师。
韩瑶光,道号玄玑。韩国公子之曾孙,韩文诫公之女,常泰二十四年六月生于京城韩国公子府,母泰阳崔氏,太仆崔宣之女。幼有慧名。其父文诫公因妄言废立而鸩,韩瑶光入教坊司,常泰四十三年因德才出众封乐府令仪,常泰四十四年十月,归于端王,始封良媛,景和二年晋良娣。景和四年,韩瑶光因贞静贤孝被选中,出家入道,为安慈太后祈福。此后,其绘画才能逐渐展露。景和五年,上命追思安慈太后,韩瑶光献画像于大周画院,后入选,受画院六品供奉虚衔,此后多次在画院讲学,并上疏请奏,请开女子入考画院之先河。其弟子梁素功、陈问寒、彭澄砚等先后入画院,为画师,各创其派,风格各异。
景和六年春,韩瑶光奉旨出京游历,至浔阳、晶门、宛州,经宛州路岭南,至泉州,一路留有画壁若干。其中宛州落霞山望仙谷画壁轩丽庞大,高百尺,方四十余尺,上有天宫神兽,瑶台仙山,下有人间四时常乐清欢,常人以为非凡人能为。画壁署名“玄玑”者,韩瑶光也,而“玉衡”者,无人识。
景和六年七月,韩瑶光在泉州建“岭南画院”开馆收徒,并在泉州多处道观佛寺留有画作,其中泉州水月祠壁画及正殿碧水元君塑像尤为一奇,附近州县多有入水月祠观画观像者,多有布施,皆用于收养弃婴。
翌年,韩瑶光在泉州所收弟子进京,投考画院,王若平、付珊兰、齐珩等人入选,各有成就。
韩瑶光在泉州盘桓数年,收徒无数,抚养水月祠孤女弃婴,教授画扇、帘帐、屏风等技艺,此后泉州画扇驰名远近,景和十年时由泉州市泊司使进上,后成贡品。泉州素有洗女之风,至此逐渐禁绝。善画女子仿照江南绣女结画社,或自立门户,或结社而居。
景和十二年后,岭南画院渐有与大周画院分庭抗礼之势,渐成“岭南派”。岭南画院每年六月“开放月”,有教无类,凡想学画者,不拘出身,均可入内旁听。此后常有北方画者前来旁听。
景和十四年夏,韩瑶光由泉州经淳州,入茜香国,为安慈太后立祠画壁。后一年,遁然远游,不知所踪,众说纷纭。
第161章 番外.1
景和三十二年的春天来得很晚。到了立春那一日一早上起来便是阴天过了午时竟然飘起小雪珠子,又下雪了。
皇宫中大小宫殿格外肃静,所有人都细声慢气,生怕惊动了皇帝。
景和帝已经病了好一阵子了。他去年冬天患了咳喘之症养了一冬总不见好,过年那几日倒是精神了些,除夕当天晚上还上了琼台殿琼楼看焰火,谁知元宵过后病情日益加重,两天后竟开始昏迷了。
昨天一早,皇帝醒来了召端王、庐陵王和宣和长公主入宫遂又宣召礼部尚书、京兆尹、九城兵马司指挥等人入宫不一时,又召文华殿大学士方书宇、曹世本等人到寝宫。
宫中诸人虽不敢开口亦知道皇帝这是要立遗诏了。于是气氛更加紧张。
当晚,景和帝下诏寿王贤孝纯良,立为太子,追封其母珍妃为孝和纯皇后着礼部操办册封事宜。
立春这一日午后,宫中诸嫔妃照惯例献上春饼,景和帝刚服了药似乎精神好了些,叫大太监崔旺将春饼一一拿来瞧了瞧,看到淑妃所献的春饼后,对高立臣道:“我倒忘了她。唉,她儿子……”
淑妃之子原是景和帝长子,一向由景和帝亲自教导,谁想到命运难测,活到十五岁上没了,虽被景和帝追封为太子,又有什么用呢。
高立臣自景和帝病重后就奉旨入宫伴驾,虽然心里一直盼着皇帝能病愈,然而太医们的神色他都看到了,他也见过不少生死,早知道生死有命,这时看皇帝流露伤感,忙劝道:“太子殿下孝悌之心有目共睹,前儿臣还见他安慰昌王呢。陛下,您若实在怜惜淑妃娘娘,就再给她个恩典。咱们宫中也热闹些。”
皇帝想了想,叫崔旺伺候笔墨,“罢了,她从我在云州时就跟着我。晋淑妃为贵妃吧。”
高立臣和崔旺有心想劝皇帝吃些东西,可他只是摇摇手,又咳嗽了一阵,便叫他们也出去了。
高立臣和崔旺只得守在门外。
崔旺看了看天色,小雪珠子飘飘悠悠下了一阵,这时又变成雨丝,倒也不大,可急急密密不停。他偷觑高立臣一眼,叫一个小太监,“去,给高先生拿个手炉,再拿一碗桂圆茶来。”
高立臣虽年过七十,可威势不减当年,就连头发也只是两鬓斑白,可这阵子入宫伴驾却让他增了许多愁苦之色,在皇帝面前还好,离开皇帝,眼下、两颊、嘴角的肉就全塌拉下来,像一条悲伤的老拳师狗。
高立臣和崔旺坐在耳房内,崔旺拨了拨手炉中的炭心,递给他,小声道:“高先生,依您看,陛下……这次可能痊愈?”
高立臣低头抱着手炉,“嘿,你不是都问了太医院每一个给陛下诊脉的医正了么?问我干什么?我是太医么?”
崔旺脸上堆笑,“高先生,您可不一样,您武功高强,见识又高,您给咱透个底儿,咱也就心里有数了。”
高立臣眯眼看着崔旺,眼中精光突然一亮,吓得崔旺后背顿时出了一层冷汗,再不敢言声了。
高立臣冷笑两声,道:“太子殿下仁孝,若是知道你这么用心,怕是会在陛下百年之后送你去陵寝为陛下守陵。”
崔旺冷汗淋漓,忙欠腰下了炕,给高立臣行了个大礼,“高先生,小的一时糊涂了!您饶了小的吧!”
高立臣站起来,把手炉塞到崔旺怀里,“你糊涂?你怕是太聪明得紧了。”说罢出了耳房。
陛下才立了太子,崔旺这等人就等不及要设法巴结新主子了,全然忘了陛下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难怪韩道长说过,仆从眼中没有英雄!
高立臣在回廊中转了两圈,心中郁闷出了,进了皇帝寝室。
立在门口的两个小太监正要比手势说皇帝还睡着,就听见皇帝问道,“是高立臣么?进来吧!”
高立臣走到卧床旁边,小太监们拉开床帐扶皇帝坐起来,在他背后放了一个引枕。
皇帝咳嗽了几声,对高立臣笑道:“老高,我也没想到这次生病会一病不起。”
高立臣心中酸楚,忍泪道:“陛下必能康复……”
皇帝叹口气,“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一瞧老高这么个硬汉竟然在忍泪,目示小太监,小太监很快拿来巾帕等物。
高立臣抹泪告罪,“臣失仪了,陛下恕罪。”
皇帝又咳嗽几声,叫服侍的人都下去,怔怔看了会儿窗子,问高立臣,“你觉得,她会来看我么?”
高立臣心里一咯噔,支吾片刻,含糊道:“韩道长向来是有情有义的。”
皇帝看看高立臣,难掩失望,“也就你这个老实头,连句安慰我的假话都不会说。唉……”
高立臣只得陪笑不语。
皇帝静了一会儿,又说,“太子为人稳重,朝中暂无大事,大臣们,也都算尽心本分……”他说到这儿,咳然一笑,“多年前,我还曾腹诽韩尚书,已经如此富贵如此位高权重,为什么还要折腾,非要掺一脚,结果弄得自己身死名裂,韩国公子府风流云散,还连累了许多人,唉,近些年来,我也明白了。丽妃、娴妃虽有罪过,可罪不至死。但不处死她们,就会牵连到二郎,三郎。他们也都是我亲子,他们小时候我也曾抱过的,尤其二郎……唉,权势如虎,骑虎难下。先帝为我取名‘定洵’,唉,洵者,老实也!大概盼我这辈子老老实实的,我也确实一直老老实实的,可谁想到……便是你们,当年也没想到我会登大寳吧?”
高立臣能说什么,只得陪着叹气,“别说天下大寳,至尊权位,陛下,就是平民小户也多有这种事,不然为何大周律法规定嫡长子继承七成家业呢?”
皇帝像是觉得索然无味,叹了口气半天不吭声,他出了会儿神又道,“我才想起,我还忘了安排一件事。我死后,各藩属国必会派人来追悼,若是向帛琉岛国派人来了,记得派个人跟着回去,给季锋说,我早许他回来与父母家人团聚,别再固执了,这有什么呢?原是我派给他的差事,倒叫他骨肉分离,难回故土。若是他愿意叫子弟来大周长居,好好招待他们。”
高立臣应了声“是”,皇帝长长呼气,又咳嗽了一阵,“你叫方书宇拟旨吧,拟好了给我看。”
高立臣都应下,又劝皇帝,“陛下,您还是多休息吧。”
皇帝跟高立臣说了半天话,神困体乏,微微喘息,昏睡过去。
是夜,又发起烧。
翌日皇帝醒来,宣已告老五六年的太医院刘医正入宫看诊。
刘医正在太医院混了一辈子,退休时还是“医正”,连个院判都没混上,并非医术不济,而是说话实在令人厌烦,各宫妃子都不乐意叫他看病,只有几位太妃看重他。老太妃们宾天之后,刘医正基本就是混日子。
这时皇帝指名要叫他来,宫中诸人,还有前来侍疾的太子、昌王和两位公主都觉讶异。
刘医正问诊时,皇帝只留下高立臣与太子两人,叫其余人都到殿外去。
等刘医正诊完了两边脉,皇帝问,“刘医正,若你每日以针灸刺穴,辅以汤药,我可能活到五月?”
刘医正皱眉,寻思半天,老老实实道:“五月,臣不敢保证,四月,倒是有五六分把握,只要遵医嘱,到三月是妥妥的。”
太子大恸,几乎当即就要掉下泪,皇帝却极严厉地叫他,“为父为何要苦苦支撑?你难道不明白?哭什么?哭有用么?你该庆幸,现在四海升平,风调雨顺。”
太子立刻行礼,道:“是儿臣无能。”可说完这句话,依旧眼泪汪汪的。
皇帝再板不起脸,叫太子小名,“近芳,你来。”太子今年二十五岁,早已娶妻生子,可在父母眼中,依旧是孩子。
皇帝携着太子的手道:“不是你无能,是爹爹以为自己还能活个一二十年呢。唉,你以后若遇大事不能决断,先去问你端王叔。他心地善良,为人大度,又有才能,他像你这么大时已经平过南疆渤海之乱,还去过陇西赈灾除疫,见过许多民间疾苦,也知道底下官员的套路。若再不行,可问曹、方二人。西山大营刘启正,也是我的人。”
太子忍不住落泪,皇帝拍拍他的肩膀,“你去吧。从明日起,你替我问政监国。”
太子监国后,景和帝病情一度有所好转,宫中以贵妃为首,宫妃们日夜祷告,宣和公主还联合宗室女冠,在水月祠、明月道院、齐云道院和太清宫灵慧祠为皇帝祈福祝祷。
三月三时,皇帝虽未病愈,但仍然依惯例在宫中设宴,宴请宗室勋贵,文武大臣。许多人甚至觉着,景和帝会好转起来。
但没想到四月中旬,皇帝的病情再次严重,一度昏迷了近五日。
皇帝这次昏迷时,太子衣不解带侍疾,实在太累了,就趴在皇帝病床边睡着。
半梦半醒间,忽然听到皇帝喃喃而言,太子惊醒过来,只听皇帝迷迷糊糊,在念一句诗,轻唤了几声“父皇”,皇帝又沉沉昏迷了。
从这时到五月初,皇帝昏迷的时间倒比清醒的时间更长。
五月初六那天傍晚,皇帝忽然间清醒了,叫人为他沐浴修面。
太子惊喜交加,高立臣却暗暗去看刘医正,刘医正对他默默点了点头,两人都知道,这一次,怕是回光返照了。高立臣忙叫崔旺将几位大臣和端王、庐陵王、宣和公主等人都叫来。
皇帝特意叫人将他胡须都剃干净,还要了镜子看了一会儿,叹道,“幸好她没来。不然见到我这样子,老态龙钟的,嗐!”
高立臣笑道,“陛下着相了。韩道长跟臣说过,一片叶子,新生时有茁壮之美,变成落叶时,也有落叶之美。”
太子不解其意,忙去看高立臣,只见他做个手势,便假装没听到这些话。
过了一会儿,殿外有小太监道,“端王殿下来了。”
皇帝叫进,见了端王,端详他几眼道,“六弟,你也老了。可得好好保养身体啊。唉,我跟她说,要跟穆宗大圣皇帝比肩的,这可好,穆宗皇帝活到八十多岁,我只这一样就输了。”
端王哽咽难言,只握着皇帝的手道:“四哥……”
皇帝又说,“我把太子托付给你了。”
端王忍泪道:“必不负陛下,尽心辅佐太子。”
皇帝想了想,又低声说,“要是季承晦回来了,你可别去为难人家。”
端王哭笑不得,“是。”
皇帝交待完,又叫太子过来,“我灵堂前挂的画像,你高叔叔和端王叔都知道是哪一幅,千万别弄错了。”
太子这时已泣不成声,点头答应,皇帝又交待他,“你当皇帝后,当详读穆宗皇帝列传,以穆宗皇帝为榜样,怜惜小民。还有一事,京郊水月祠收养扶助孤女弃婴,我每月以‘太极宫道士定寻’的名义捐赠五十两银子,我死了以后,你别忘了,替我继续捐上。”
景和三十二年五月初六,景和帝薨于太极殿。庙号仁宗。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先后平定云州与金帐国接壤之地,肃逐小赫支部侵扰,重画国境,建云州镇抚司,后与金帐国互通贸易,其后平南疆茜香国之乱,渤海之乱。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大周四海升平,民富国强。
后世常将仁宗与穆宗和开国大帝视为大周最杰出的几位皇帝。
仁宗皇帝梓宫由太子送入地宫后,太子才见到他临终前专门提到的那幅画像。
画中的仁宗皇帝是道士打扮,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烟青色道袍,手持一把木剑,眉目含笑,和太子素常见到的样子迥然不同。
太子惊讶地看了这画像好一会儿,认出画中皇帝拿的木剑他也曾见过的。幼年时他教他武功,用的也是这种剑身是圆柱形,剑尖也圆溜溜的木剑。
这幅画上几乎没有提任何字,只在一侧画了一个浅绿色小圆圈,圈中写了一个“可”字。不知何意。
按照大周的规矩,皇帝大行,停灵之后,太子还要在地宫外的灵棚追思七日,每日入地宫在先帝灵前追思。
第三天晚上,太子坐在灵棚内的蒲团之上昏昏欲睡,忽然间听到地宫中有隐隐哭泣之声,急忙站起来,“你们听到了么?”
太监宫女们都懵然摇头。
太子提着一盏风灯进入地宫,那哭声越来越清晰,但不知为什么,他并不感到害怕。
一个浑身黑衣的女子站先帝梓宫前,听到他的脚步回过头,怔怔看了他几眼,泪水静静流下来,她眨了眨眼睛,勉强微笑,“你是定寻的儿子?”
太子顿时知道了她是谁,他试探问,“你是……韩道长?”
她含泪问,“他走的时候,安详么?”
太子说了大行皇帝弥留之际的事,她听着,不断流泪,听到皇帝叫端王不要为难季承晦时,她流着泪笑道,“唉,他们以为我一直和季承晦在那个岛国上么?不是的。我回到了我的世界,难以传递信息。”
太子忙追问,“你真是韩玄玑道长?”
她点点头,抹掉眼泪,“是。”
“可是——”太子不敢相信。
他幼年时听父亲讲过这位女道士的事。在他五六岁时,他的二哥告诉他,父皇书案抽屉里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是极好玩的玩意。他傻乎乎的,真就偷偷去翻出了那个盒子,里面确实装着好玩的小玩意儿,是一对一拉开就会自动合拢的小泥人,一个是道士,一个是长狐狸尾巴的女子。等再长大了些,他才知道这女子是狐女。当时他只觉得这小泥人极有趣,忍不住反覆拉动,结果一不小心,小人儿肚子里的机扣给抻坏了,再也合不到一起了,他急得大哭,惊动了太监,父皇来了,见到坏掉的小泥人儿又惊又怒,他更怕了,反而不敢再哭出声。他一出生就没了母亲,先由娴妃抚养,后来娴妃又有孕,又交给丽妃抚养,他隐隐知道自己和哥哥们不太一样,但到了这一刻,才知道究竟是哪里不一样。
可父皇震怒之后又忽然变得温柔,把他抱在膝上擦擦泪,跟他讲起这小泥人的来历——“是我的好友韩道长亲手做的,送给我的。我已经好几年没见着她了,也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那是他第一次和父皇这么亲热,他坐在他腿上,问了他很多关于这位韩道长的事情,韩道长善画,力大无穷,曾经在京城大门外暴打过坏人,她心肠很好,在水月祠帮着嘉城姑祖照顾弃婴孤女,还教她们养羊纺毛线,做羊毛毡娃娃……隔天是休沐日,父皇就带着他去了水月祠。
在水月祠中,父皇曾问他,是谁告诉他抽屉中有小泥人儿的,他只笑而不答。从这之后,父皇将他交给淑太妃抚养,又叫了一个向来无子的妃嫔搬去淑太妃那里一同照顾,宫中的太监宫女们才对他变了副脸孔。
可以说,他因祸得福。
“可是……”太子看着眼前这女子,“您怎么会……看起来仍这般年轻呢?”
后来,太子听父亲讲过许多韩道长的事,她去了泉州,在泉州开画院收徒,有教无类,每年六月,只要想学画的人,哪怕是乞丐,都可以到她的画院学画,还赠送一日两餐。她在泉州教的徒弟,后来也考上了画院,做了画师。除了收徒,她还教很多孤女和从良的妓人画画,画扇子,画耳坠和彩妆盒子等等,让她们能有一技之长。泉州以海运兴盛,船上是不要女子的,因此即使本地富户也有“洗女”的风俗,洗女,就是生下女婴后溺死,自从韩道长到泉州后,洗女之风才渐渐禁绝,后来,善画女子还像江南绣女织女一样结社自立。
太子清楚地记得,韩道长生于常泰二十四年,比父亲小近十岁,那么,她现在应该有五十岁了,可面前这女子,虽然形容憔悴,最多三十许。
韩瑶光叹道,“因为我后来回到了我从前的世界,两个世界时间运转速度不同。”
太子惊道:“什么?莫非——你真是天上天之人?”
韩瑶光淡然一笑,“看来,你父亲跟你说了啊,是的,我是天上天来的女子。”
太子惊愕震撼,急促呼吸了几下追问,“那么,景和十四年后,你再不见踪迹,是回天上天了么?”
“不是。那一年,我去了茜香国为安慈太后立祠画壁,壁画完成时,我的一位旧友派人传讯给我,他在海上……”她微微停顿一下,笑道,“就是帛琉岛国国主季氏,他请我去看看那个岛国,又说岛上急需各种物资人才。你现在要做皇帝了,一定知道那几个小岛的位置和重要性,过往海运,全要经过那里,从前岛上一直被海盗霸占,过往船只都要交一笔钱才能保平安,季国主臣服于大周,于大周,于周遭小国,都是好事。我向定寻求助,他便让茜香国国主相助,给了大批药物、种子、工具,又带上工匠,从茜香国出海,月余之后才到了帛琉岛国。”
“我并没打算在那岛上一直待着,可是,机缘巧合,我得窥天机,返回了我的世界。”她笑得很复杂,既有欣慰,又有些不舍,“天机稍纵即逝,季国主也找过我很久。我在我的世界中醒来后……唉,总而言之,我画了许多时间,终于找到可以往返两个世界的方法,在十年前,我曾回来过一次,和你父亲见过一面。”
十年前……太子再次惊讶道,“近芳园?那一次,在近芳园里的人,是你?”
“是我。”韩瑶光笑容渐渐苦涩,“我只是,没想到,你父亲他……他会这么早就……”她下巴轻轻抽搐,又淌下泪水。
太子默默无言,他是极想安慰她的,如果韩道长是个五十许的人,他就可以如同那天安慰宣和姑姑一样搂着她的肩膀,轻轻拍拍她的肩背,可是,她这么年轻……又这么美貌。
太子只好取了一炷香给她,“道长,我们一起给父亲上香吧。”
香烟袅袅而升,灵前静悄悄的,忽然一阵轻风,将上升的青烟吹得轻轻扭动。
太子心中一动,再侧首看向身旁的蒲团,韩瑶光已经不见了。
他看着空空的蒲团,难以形容此刻心中的感想,原来,父亲所说的竟然全是真的。
七日停灵完毕,太子返回宫中。很快,新帝登基,定年号为“隆昌”。
隆昌帝二十五岁继位,在位二十七年,国泰民安。
(请看作话)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注意一下啊,如果以后还有新番外,都放在这一章里了,我会改标题,现在是番外.1,如果加了新番外就变成番外.2,OK。
完结了,我感觉自己好像出狱了。
